第三系
中文名称:第三系
外文名称:Tertiary System
正文内容:第三纪形成的地层。第三系包括古新统、始新统、渐新统、中新统和上新统。前三个统称老(早)第三系,后两个统称新(晚)第三系。我国第三系以陆相为主,仅在边缘地区如台湾、喜马拉雅山区、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和雷州半岛等地有海相沉积。陆相第三系大致可分为西北大型山间盆地、东部大型近海盆地、中小型山间和断陷盆地三种类型。西北大型山间盆地,第三系发育齐全,沉积厚度大,沉积物多红层,常含膏盐夹层;含淡水介形虫、瓣鳃类、腹足类、轮藻、孢粉及脊椎动物化石,属此类型的有准噶尔、吐鲁番—哈密及柴达木等盆地。东部大型近海盆地,第三系发育齐全,厚可达3000~5000m,多暗色有机岩,有时也夹膏盐,且均夹海相夹层和玄武岩层,新、老第三系为不整合接触;含淡水介形虫、腹足类、瓣鳃类、鱼类、孢粉、轮藻及少量有孔虫;属此类型的有华北、苏北及江汉等盆地。其它中小型盆地,第三系发育不全,岩性及厚度均不稳定,可分为两种沉积类型:第一.属于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夹有膏盐的红色碎屑岩,含有介形虫、轮藻及脊椎动物化石:我国华南等地许多中小型盆地均属此种类型;第二.属温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含有褐煤及油页岩等暗色有机岩,属此类型的有东北老第三系抚顺、乌云及西南新第三系小龙潭、昭通及三营等盆地。此外,在上述两种沉积类型之间在时间上及空间上尚有过渡类型的存在。中国第三系中蕴藏着丰富的沉积矿产,主要有石油煤炭及各种盐类。
附件列表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
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
